出生年份: 1942~年
擅 长: 国画
毕业院校: 西安美术学院
创作年代 | 1973年作 | 尺寸 | 215*155cm |
---|---|---|---|
材质 | 纸本设色 | 装裱 | |
题材 | 所属系列 | 艺道双骥---王迎春绘画作品集 | |
作品描述 | 《挖山不止》(王迎春、杨力舟作参考图例之四)不仅主题思想挖掘得较深,表现技巧也运用得较好。作者在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运用了传统的笔墨技法,又吸收了西画素描的长处,准确的用线与结合明暗的皴擦使人物的形象与双手刻画得结实有力,画鼻下、唇下、颏唇沟及下巴的投影加强了外光的明亮感,有力地表现了画中主体人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运用明暗不能贪多求全,作者处理白头巾时完全不用明暗,而是充分发挥了线条造型的特长,通过线条的粗细虚实变化表现头巾的结构,求得立体感。头巾的单纯处理与脸部的细腻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脸部的表情。中国人物画中的主次、虚实、对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头巾及棉衣裤的用笔,看出作者在素描与速写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作者运用了造型“宁方勿圆”的道理,既表现了头巾及棉衣裤的质感,又避免了松与软的弊病,这和英雄人物的性格是和谐一致的。它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衣纹用笔以浑厚的中锋为主,略施皴擦,以示衣纹的起伏。染色时的留白轻染加强了棉衣的厚度。不要以为除了五官之外都可信手拈来,殊不知厚重的衣服道具,稳重的体态(这须要从平时的动态速写中磨练)都与塑造高大的英雄形象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景与人也是相互衬托的,传统绘画有通过人物的动态来加强自然环境特点的描写。如清代华岩的《天山积雪图》(故宫博物院藏)通过裹着风袍,在雪山坡上望着孤雁在寒空中高飞的行人,以及仰天长鸣的骆驼,虽未直接写风雪,但已令人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意境。又如宋人《风雨归舟图》(故宫博物院藏)中,也并未直接写风雨,而是通过渔夫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顶风撑船的姿态,以及江面滚滚的波涛,使人感觉到正吹着狂风,下着骤雨,这种含蓄巧妙的表现手法,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是值得借鉴与启发的。但这个手法并不排斥直接描写的必要性。在《挖山不止》中利用了大片表示雪天的空白,既为了突出人物,同时又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火热的革命干劲,使之与寒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它使人们从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中强烈地感到,虽是严寒的冬天但是却没有冬天。作者在重色衣服上也描写了真实的飞雪,在刻画青年农民的形象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嘴里喷出的热气,这种表现雾气的手法在传统山水画中是常见的,但用在这里却是一个创造。作者在表现山坡时运用了传统的皴法用笔,但没有搬用南宋北派的皴法,而是活用了传统的皴法,表现了真实的冰雪覆盖的山西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摘自:杨之光“中国画人物画技法” |
出生年份: 1942~年
擅 长: 国画
毕业院校: 西安美术学院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